Tuesday, April 17, 2007

文化,是独特的个人体验

独特体验创新文化


在南艺上业余设计课,内容一直以实践为主,但老师有时也会讲解一点简单的设计理论。那天,老师聚集大家,突然说起了“文化”的事。


他说,每当提起文化,大家马上会联想到舞蹈、戏曲、绘画、音乐之类的艺术或传统,但文化其实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熏陶、被教导、被培养出来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它是每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以及在生命探索过程中留下的记忆和痕迹。他认为这些东西在不经意之中养育着每一个创作者的心灵,进而从创作中反映出来。


我眼睛一亮,第一次听到有人用这样的方式解读文化。


我立刻联想到我们的“新加坡文化”。像我们这样一个“rojak”一样的社会,无论是种族、宗教、语言、甚至是风俗传统,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多东西都是新不新,旧不旧,中不中,西不西。在这情形下,还真的很难予以新加坡文化一个定位。所以每当遇到庆典,大家就想方设法来个“文化大杂烩”,却始终难以突破“僵局”。


最近听说有部描写“海龙王”的动画制作出炉,正反映出我们的动画创作还停留在“文化抄袭”的阶段。我认为,与其继续挖掘这些“现有”的传统进行“再”创作,还不如发掘出真正属于“新加坡”的独特体验。那么,我们也许就会在“本土文化”的发展上有所突破了。


老师向来热爱并且热衷研究土生华人文化,他就以此举例,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说,当时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的人,因通婚而让彼此的习惯和传统在生活中相互融合;另一方面,这些人又因当时的环境政治因素,深受英国文化影响,慢慢地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然后经好几代人的传承,才发展成我们今天认识的“土生华人文化”。尽管,因为现代社会的变迁,这种文化已经不如昔日光辉灿烂,但却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品味。


所以老师说,他在课堂上传承给我们创造的技术,希望我们借由对技术的掌握,进而能够毫无拘束地呈现我们平时“收集”而来的“生活印象”。他很希望在我们那个小小的“创作工厂”里,发展出“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过,那绝对需要时间。


虽然个人的创作风格无法等同文化,但是我同意老师所说的,文化要经过时间熏陶和人们的传播。个人的体验也许只是属于自己的,但在机缘之下,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社群的品味,进而形成文化。


原文4月11日刊于《我报》


后续:

其实,我前后跟老师讨论过好几次的文化课题。稿件刊登后的第二天见到老师,他并不是很同意我用“文化抄袭”来形容关于海龙王的本地动画片。他说,假如那个人从小就在这样的熏陶之下成长,你不能说海龙王不是他的文化的一部分。况且,我们都是华人,这神话传说也是我们的文化根源的一部分。


我其实并不是反对“抄袭”。因为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模仿,但是我觉得动画发展至今已经相当发达,新加坡不是一个资讯封闭的国家,我们能够很轻易地取得各地的动画发展的讯息及了解它的发展趋势。说到风格与内蕴,绘画技巧是一种,内容的呈现也是一种。“海龙王”毕竟不会让人联想到新加坡,“十二生肖”也是,“八仙过海”也是,他们都是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文化,就应该找自己的路,画自己的故事。


到目前为止,也许只有梁志强的电影比较有新加坡特色,虽然拍摄技巧还有待改进,故事内容也过于偏执,有些内容甚至夸张煽情。我尤其不喜欢电影里所呈现的新加坡人面貌,它几乎只有一种形态,容易让人以为所有的新加坡人都是影片中的那一类——说话粗俗、满口粗话、满脑子金钱主意、怕输到极点、自私到极点、又白痴到极点。但是,无可否认的,它的确是很本土化的东西,不管语言、还是感受,都是属于我们新加坡人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