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和盐
偶读李家同的文章《锁》,颇有感动。
文中述说朋友老蒋,把家里的白米锁在厨房的柜子里,每次煮饭都必须大费周章地开锁。一问之下,原来老蒋的儿子有一次参加了和平团体,到高棉(今日之柬埔寨)去服务当地的穷人。有一天,年轻人送了一袋米给一位可怜的寡妇,这位寡妇家里极简陋,除了一张床,便什么也没有了。寡妇拿到一袋米非常高兴,小心翼翼地将它藏在床底下。年轻人于是又问她,还有没有什么需要的。寡妇迟疑了半天,终于很腼腆地开口要了一把锁,因为她家里已经有了值钱的东西。
老蒋家里不穷,收藏的珍宝无数,但是却因为儿子的经历,了解到对穷人来说,米是最珍贵的东西。因此决定把白米锁进橱柜里,希望教育子孙要懂得惜福,并且体恤穷人的苦。
读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不久前读过的另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贫穷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聪明又孝顺,是村里人人称赞的好青年。可是,这么好的年轻人却突然发生意外死去了。
寡妇有个阔气的姐妹淘知道了,决定去探望她。这位贵妇人在见到朋友之前,心里悄悄设想了朋友的种种状况,并且预先想好安慰的话。没想到,当她进入朋友简陋的房子里时,竟然看见丧子的寡妇正在一口一口地喝着一个破锅子里的稀稀的粥水。贵妇人非常生气,对她可怜的朋友大喊:“儿子死了不到半天,竟然有心情喝粥水,你真是个狠心的母亲啊!”
寡妇这时目光茫然地抬起头对朋友说:“我早上在这粥里放了一把盐,今天不喝完会坏掉的。”说完,她低下头继续喝水,再也不理朋友了。
自讨没趣的贵妇人离开了寡妇家,心里还是非常不平。想起去年夏天死了女儿,自己就伤心得取消了到别墅度假的计划,只是随便在原本居住的城里找个地方休养而已……
最近,为了消费税上调到7%的事,许多人建议政府考虑豁免生活必需品消费税,来降低税制对低收入家庭的冲击。但是,部长们都一致认为豁免生活必需品消费税并不是最好的方案,因为低收入家庭在这方面的花费远远比不上高收入家庭。如果豁免了,不但对低收入家庭帮助不大,还使政府因此蒙受不少的损失。
我没有经济学基础,要算清这盘账有点难。但是富人的帐跟穷人的帐应该有很不同的算法,作为体恤老百姓的政府,也许可以在决策时赋予更加灵活又有人情味的考量。毕竟,对穷人来说,白米和盐都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东西。
原文刊于4月27日《我报》
后续:
这篇文字写了相当久,原以为已经过时,却没想到今天登出来了。
如今,消费税上调至7%早成定案,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虽然帮助不大,却聊胜于无。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应该是长官加薪的事。这件事引起很大的回应,讨论点不是长官们值不值得这个价码,而是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伟大”的事业必须要与市场价值挂钩才算合理。对于一般人民来说,从政是一种怀有野心的理想,也是一种伟大的情操。它的成就与满足感绝对无法以金钱来衡量,显然,在这一点的思考上,即使支付长官们再加倍的“市场价码”也还是微不足道的。
过去,不管是消费税的制定、建综合娱乐城的计划、消费税上调,甚至是行情好和坏等,我们似乎一直处于一种长官说了算的局面。无疑在国家的发展上,长官们的确是很有远见的,我们看看今天国家的成就,就不能不归功于长官们的真知灼见和先见之明。但是对于行情好坏,我觉得人民才是真正的社会探热针,人民才真正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不是真的过得越来越好。
可惜,在自我价值衡量当中,长官们除了一再强调自己的伟大与牺牲,强调行情转好所以没有必要委屈有才能的领导人之外,似乎就没有想到才在不久之前,人民在长官的教诲下接受了许多委屈自己的政策。
许多人努力地说服自己接受长官的教诲,要跟上时代、要改变自我价值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迁……许多失业者因为长官们的教诲,放下了身段,接受比以前更低的薪金,接受职位更低的工作。当中有许多人,并不是毫无经验学识的文盲,也不是年迈得无法再作出贡献的垂暮老人。却因为长官们说他们的知识过时了,要转换跑道来适应国家的发展;为了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要制订减轻企业负担的工资结构,所以这些人;其实不是一些,是很多;很多的人,因为无权制定自己的价值,便无可奈何地让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贬值。他们的价值并没有因为“行情变好”而回升。
面对这许多为国家发展而接受自我贬值的人民,长官们是不是还能理直气壮的坚持自己的价值高人一等呢?对许多人来说,百万的年薪已经足以过得毫无欠缺。所以,我们真的不明白何以长官们还深觉委屈。从政的满足感难道只能是来自金钱,而不是来自得到人民的爱戴与支持吗?
我们的长官事实上收入并不清寒,所以不能说服人民的不是为什么你们比我们更有价值?而是为什么你们总是认为自己牺牲很多?好的领导人才不应该只看得见自己的金钱价值,好的长官也不应该认为成就是自己独自缔造的。人民的贡献与牺牲也要懂得珍惜。